2013年5月8日 星期三

(心得分享): 5/2/2013 演講 城市遊民觀察筆記

遊民,一直是路邊景色之一,從小看到大。

小時候,爸媽只會說不要看、不要理他,長大之後這種漠不關心的心理就深根蒂固在我心,看到主講人維鈞先生這樣"主動"關心,真的很佩服他!先不管是否是因為學校環境的要求才促使他的關心行為,從上課聽他講的如此生動就可得知,他主動付出,得到的回饋更多。不過,講員所敘述之遊民不等於遊手好閒之人這倒是有推翻我的想法,以前我一直以為那些遊民就是不從事工作之人,但原來其中也是僅有無家可歸或是有家不想歸之人。

至於遊民、街友這樣的景象如同講員所說,絕對不會是台灣特有的本土特色,不管是亞洲鄰國或是西方國家一定也有相同的問題,簡單來說,只要是群體生活的人類,這樣的問題就會永遠存在。至於收容所這樣的機關我也是第一次聽到過,我覺得這對遊民的"身體"健康是好事,但是對他們的"心理"可能就不見得是好事。社會對他們的關心是希望他們可以好好的活下去,最後找到一個可以養活自己的工作,所以給他們一個暫時的庇護所。但遊民之中一樣不缺有專業技能之人,有的是沒發展的空間。所以像是講員的ptt有放上一張張大型的木工玩藝品的照片,我覺得這就是他們可以證明自己還存在的一種方式,甚至我在想,庇護所也許可以交由遊民之中較具美術天分之人進行彩繪、塗裝,而具有木匠技能的遊民可以參與庇護所的內部裝修等。

簡單的說,讓庇護所成為一個需要他們的地方。

讓庇護所成為這些遊民人生中的第二個家,所謂家,就是人生的出發點,重新再出發再一次定義自己的人生。

以上是我的想法,也許有點偏向烏托邦理念,但有朝一日,樂見於此。

1 則留言:

  1. 一起來想像一個更能包容,照顧弱勢的未來社會

    回覆刪除